智驾险239元保100万?车企卖保险的“套路”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23

239元智驾险刷屏,你的车险正在被颠覆!

近期汽车行业焦点无疑聚焦在小鹏汽车推出的“239元/年智驾险”上,用户只需每月花费两杯奶茶钱,就能享受最高100万的事故保障。但耐人寻味的是,小米同期筹备的“300万智驾保障”突然“跳票”,极越汽车去年底与平安保险联合推出的“智驾保”服务,在经历短暂试水后也销声匿迹。

当车企争相入局“卖保险”,究竟是给车主送福利,还是在为未来的技术风险“甩锅”?小米SU7年初发生的高速碰撞起火事故的责任迷局,恰似行业困境的缩影——“到底是人因还是智驾之祸”至今仍陷于技术黑暗与责任的漩涡。今天小编带你一起看看这场关乎技术伦理与商业逻辑的深层博弈。

一、车企与保险公司的博弈:智驾时代的责任转嫁与利益重构

(一)巴菲特预警:保险行业正在“改剧本”

在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与其保险业务掌门人阿吉特·贾恩就自动驾驶对保险行业的颠覆性影响展开深入对话。贾恩直言:当完全智驾成为现实,汽车保险的底层逻辑将被彻底改写。从为“人类过失”承保,转向为“技术系统缺陷”提供风险保障。保险行业必须为这一转变做好准备。

正如麦肯锡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保险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7%,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型保险公司规模的市场体量。这场技术革命正迫使传统保险业重新校准定价模型、责任认定框架与风险对冲策略。

(二)车企卖保险之棋局:用户捆绑与责任防火墙

小鹏239元智驾险的低价策略,本质上是生态闭环的精妙设计:用户需通过官方渠道投保车险,并承诺指定售后维修网络,由此构建起"保险-维保-数据"三位一体的用户运营体系。被业内吐槽“醉翁之意不在险,在乎绑定用户终身服务。”反观小米汽车的保险布局遭遇的挫折,则揭示了技术成熟度与风险敞口的深层矛盾。其原计划推出的300万保额的智驾险方案,却因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事故被舆论反噬,最终迫使小米暂缓保险产品商业化进程。车企们突然发现:卖保险容易,担责任太难。

(三)灵魂三拷问:技术、责任、数据

技术缺陷还是人为过失?小米SU7事故调查暴露核心矛盾:车主家属主张“系统未及时发出碰撞警示”,而车企则强调“驾驶员需保持随时接管状态”。争议焦点集中在事故前30秒的传感器数据链,即传感器感知记录、系统决策逻辑与驾驶员操作轨迹的交叉验证,因数据链的时序错位直接导致“罗生门”。这类案件揭示,L2级辅助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正在从“二元对立”转向“多因素交织”,系统提示时效性、接管响应阈值等技术细节,正成为司法鉴定新战场。

科技尝鲜者与风险厌恶者的分野。J.D. Power最新调研显示,30岁以下用户对L2+级智驾系统的选装率达67%,而40岁以上群体仅38%。年轻消费者买的是“科技尝鲜”,将保险视为“技术体验的缓冲垫”;中年群体怕的是“技术坑”。这种认知差异正推动车企开发分层保障方案,如蔚来汽车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的“基础责任险+技术增强险”组合产品。

传统险企要失业?面对车企咄咄逼人的攻势,传统保险巨头公司正在加速构建“智能风险数据库”。该数据库基于真实道路数据,涵盖各类极端场景下的车辆行为特征,旨在建立精准的技术缺陷预测模型。这场数据战争的本质,是争夺智驾时代的风险定价权。谁能更早完成“驾驶行为画像”到“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转换,谁就能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掌握主动权。

 

二、当智驾保险成为新赛道,我们该如何“上车”?

(一)政策重锤落地:虚假宣传成历史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迎来监管风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停止使用“自动驾驶”“全场景脱手”等误导性表述,必须严格履行技术边界告知义务。公安部更以红头文件形式强调:当前所有量产车型的智驾系统均属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需全程观察路况、预判风险、及时接管的三重义务。这意味着,过去车企将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的营销套路将彻底终结,违规者将面临广告费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或将被吊销生产资质。

(二)责任界定明晰:车企与驾驶员的“安全共担”

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智驾事故的责任划分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条例首次明确,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若系统未及时预警或发生故障,车企需承担赔偿责任;而驾驶人仅在收到明确接管指令后未在3秒内响应时担责。这一规定不仅为车企的技术研发戴上了“紧箍咒”,也让消费者建立“人机共驾”的清醒认知。

(三)保险产品迭代:从“人”到“技术”的风险定价

在智驾新规的推动下,保险行业正经历颠覆性变革。行业推出L3级智能网联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将保险责任从“车损+人”扩展到“技术系统缺陷+数据安全”。同时,定价策略也从过去依赖“从车、从人”维度,转向基于“智驾区域范围、智驾里程数、智驾使用频率等精细化指标。

(四)数据安全升级:智驾数据的“可用不可见”

数据安全成为智驾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要求车企建立“数据防火墙”:所有涉及车辆位置、驾驶行为、生物特征的数据必须脱敏处理,且仅限用于车辆安全优化。同时,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上线为破解数据孤岛提供关键基础设施。该平台通过区块链实现数据确权,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共享,既保障了数据安全,又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当智能驾驶从科幻概念变为日常出行工具,当保险条款里的“驾驶员责任”逐渐模糊,我们正站在人机共驾的十字路口,见证产业形态的迭代和人类交通文明的底层逻辑重构。再先进的系统,也无法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力。再全面的保险,也补偿不了对安全的懈怠。消费者为“技术容错率”付费,实则是在为“风险可量化、责任可追溯”的未来交通文明投票。

在人机共驾的新常态下,当你决定为智驾险按下支付键,或是第一次激活自动驾驶功能时,请记住: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对数据的理性。这或许才是我们驶向智能出行时代最可靠的“安全带”。

 

 

小贴士:智驾险选购指南:小鹏vs鸿蒙智行,到底怎么选?

在智驾险的“责任重构战”中,头部车企玩出了不同策略!小鹏甩出239元/年的“奶茶价”智驾险,鸿蒙智行则掏出300万-500万保额的“土豪套餐”。

239元的小鹏智驾险和「壕气冲天」的鸿蒙智行保障,到底谁更适合你?

一张表帮你看透车企的“保险小心机”——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