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改革“上新”: 数智化助力车主险企缓解“双困局”

发布时间:2024-04-28

近日,为促进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意见稿”),向行业征求意见,主要内容包括:

一、推动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按照[0.5-1.5]执行,动态优化调整基准费率。

二、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解决车主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

三、行业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提高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

四、加强专业研究,通过数智化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探索。

放宽自主定价系数,灵活适配市场需求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迅猛增长态势带动了新能源车险需求的大幅提高,自2021年12月27日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正式上线以来,财险服务新能源车产业和消费者的能力持续提升。但作为新生事物,新能源车险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

保费跳涨、屡遭拒保等来自消费者的抱怨不绝于耳。公开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的件均保费高出燃油车80%左右,对于车主来说,经济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影响消费体验和信心。

由于新能源车高智能化集成、独特车身结构、不同驾驶习惯,以及更多投入营运等特点,导致新能源车出险率明显高于燃油车。居高不下的赔付率和承保成本,让险企“望而生畏”,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的承保策略,如提高保费、限制承保范围和条件、购买附加险种、拒保高风险车型等,控制风险和成本。

此次放宽新能源商业车险定价系数至[0.5-1.5],如同一场“及时雨”,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可更精准地针对新能源车辆优化风险因子,制定差异化定价,缓解“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双重困境。但同时,对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财险公司的风险定价能力和精细化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市场产品供给,推动“愿保尽保”

本次《通知意见稿》在丰富产品供给层面提出:鼓励保险行业深入洞察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并推出“基础+变动”的组合型保险产品。特别针对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车,提供全面精准的保险保障。

通过创新产品组合设计,家庭自用车辆与社会营运车辆的保险需求将被明确区分,保费与车辆风险匹配度提升,家庭自用车车主将不再需要分摊因营运车辆保费不足而转嫁的成本。同时,随着新能源车辆在社会营运车辆中占比的不断上升,其保险需求日益高涨,这一举措将确保高风险车辆得到应有的保障,真正实现“愿保尽保”。

开展风险减量探索,实现降本增效

为提升保险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通知意见稿》提出:鼓励行业经营主体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加快险企数智化转型进程。

从具体举措来看,包括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关键领域的专业研究,加强跨界融合,为车企优化和改进产品设计提供建议参考,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同时,鼓励行业运用前沿技术,提高对新能源车辆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加快健全新能源车险业务生态建设,以更好地链接产业和消费者,助力行业稳定和繁荣发展。

2023年,财险风险减量实施方案重磅落地,为行业风险减量再立“风向标”。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意见》明确“风险减量”是指利用科技等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行业风险总量的减少。要求财险行业加快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整体效能。

近年来,北京保险服务中心紧随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通过科技赋能保险产业链重构,助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基于精算建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和算法,研发行业首款“新能源汽车保险(EVI)数字化智能反欺诈”产品,围绕新能源车险保前、保中、保后的全保单周期为险企客户提供运营级风险管理服务和数字化风险减量解决方案。

此次《通知意见稿》从深化改革、优化机制、提升保障水平等措施为新能源车险规范、高效发展指明新方向。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实施,新能源车险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北京保险服务中心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保险公司主动拥抱变革,推动车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