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行业“四成”保费增量,亟待破解EV“四高”难题—2023年新能源车险市场透视

发布时间:2024-04-25

“借风势,乘风起”,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新能源车险从2021年350亿元的保费规模,到2023年一跃超千亿规模,三年时间里实现了“三级跳”,成为行业保费增量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量占车险保费增量近“九成”,占财险行业整体保费增量近“四成”。然而,财产险公司面对极为“诱人的业务蛋糕”又是怎样的心态和境地?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谓“冰火两重”“踌躇不定”

一、2023年财险市场基本情况——平稳增长与压力并存

1、财险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1.png

尽管面临各种外部挑战,财险市场自2019年疫情以来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

2023年,财产险实现原保费收入1.59万亿,较2022年增长6.73%。

2、车险业务仍是行业基石

2.png

作为财险行业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车险业务一直是财险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受车险综改推动影响,近年来车险保费规模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019年62.9%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54.7%,但仍占居财险行业保费规模“半壁江山”。

3、“马太效应”进一步突显

财险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大,“马太效应”进一步突显。第一梯队“老三家”市场占比稳定保持63%,前8家公司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较2022年进一步上升,行业中小险企生存空间日趋狭小。

3.png

4、行业经营效益“压力山大”

4.png

受疫情管控结束后汽车出行使用量恢复,以及大灾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财产险行业承保利润相较2022年下降近150亿元,综合成本率超过100%,承保三年两度亏损,加之近年来“爆雷”不断,投资市场遭受巨大冲击,投资收益持续走低,财险行业亏损面加大,各公司经营利润普遍下降。

财险行业排名前三及前八公司2023年综合成本率均高于2022年,行业前八公司的2023年综合成本率为99.6%。

5.png

从众多中小公司综合成本率来看,2022-2023年,超过50家中小险企综合成本率超过100%,其中4家公司COR超200%,中小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6.png

二、2023年新能源车险市场发展情况——“冰火两重天”

1、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飞速增长

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突飞猛进成为财险行业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财险市场保费规模增长了1007亿元,车险保费规模增长了462亿元,而新能源车险保费同比增长约390亿元。新能源车险为财险行业贡献了近40%的市场增量,更是为车险行业贡献了84%的市场增量,成为拉动财险行业及车险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

7.png

2、业务市场占比快速扩大

新能源车险在整体车险业务中占比快速扩大,2021年新能源车险在车险业务规模占比4.5%,2023年业务规模占比已达到11.8%,实现了三年翻3倍的显著增长。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将持续呈现产销两旺态势,未来新能源车险占比将会进一步扩大。经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险规模将超2000亿元,占车险业务比重超过20%,2030年新能源车险规模将超4000亿元,占车险业务比重超过30%

8.png

3、市场份额“两极分化”

面对新能源汽车新生业态,财险行业各家公司经营战略和市场策略存在极大差异。大型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赛道上主动进攻,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险普遍持等待、观望,甚至是“茫然”的态度,导致新能源车险市场份额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财险行业共87家公司,其中经营车险的公司65家,真正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公司约50家。行业“老三家”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占比高达73.4%,较非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占比高5.4个百分点。排名前八的险企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占比达90%,较非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占比高3.4个百分点。其余57家中小型险企只有不足10%的市场空间

9.png

对中小险企来说,新能源车险犹如“达摩克里斯之剑”:做将面临极大亏损,不做则可能错失市场机遇。如何平衡新能源车险赛道发展,实现未来车险,乃至全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生态,成为行业和监管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4、 新能源车险发展难点——“四高”难题

新能源车险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是块难以抗拒的新“蛋糕”,但目前众多险企却面临新能源车险业务“涉足不易,经营则亏”的尴尬局面。“件均保费高、营运比例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的“四高”难题困扰各家险企以及广大消费者,让新能源车险发展遭遇“成长的烦恼”。

√ 件均保费高。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抱怨不绝于耳,2023年燃油车商业险件均保费2209元,新能源车商业险件均保费达3777元,件均保费高出1568元。即便如此,新能源车险仍定价不足,赔付率居高不下。

√ 营运占比高新能源车登记使用性质与实际用途偏差大,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实际从事营运占比或超50%,但仅有20%车辆按营业性质登记,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造成保费标准不足。

√ 出险率高。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集成一体化,以及其车身结构特点和驾驶人员年轻化等因素,导致新能源车险的出险率明显高于燃油车,特别是家用新能源车险出险率高于传统家用燃油车出险率达11个百分点,对财险公司风险评估和保费定价造成极大障碍。

√ 赔付率高。新能源车险技术迭代快、产品稳定性不足、维修成本高等多重因素,导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高达120%,处于经营严重亏损状态,行业终极赔付率超100%,很多中小财险公司赔付率达到120%,甚至接近200%,财险公司新能源车险经营面临巨大盈利压力。

三、新能源车险经营“四高”难题的主要成因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创新活跃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快速迭代,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尚在优化完善过程中。快速了解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新特性、新技术,有效识别关键风险,成为提升财险公司新能源车险风险经营能力的基础,事故风险与维修成本是问题重要原因。

1、“三电”系统的高成本、高风险:新能源汽车“三电”成本占整车成本60%以上,近年来动力电池成本虽略有回落,但动力电池仍占整车成本40%以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存在较高的故障率,相关报告显示,乘用车动力电池故障占整车故障的51.7%,其中新车故障占比高达71.1%。同时,随着CTC、CTB等车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应用范围加大,将进一步加大财险公司的赔付风险成本

2、车辆智能一体化架构的高维修成本:新能源汽车大多采取车身一体化压铸技术,同时车身预装各类传感装置,以及配置大量芯片,导致车辆事故维修成本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

3、车辆操控性差异导致的高事故率: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扭矩大,起步加速快,以及车辆集成较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与传统燃油车的操控特性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驾驶人员存在一定的驾驶适应期,驾驶初期的事故发生率往往比较高。相关报告显示,新能源车主中年轻群体占比较大,30岁以下的车主占比超35%,驾驶经验不足产生较高的驾驶安全风险。

4、高营运占比产生的高出险率:随着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方式的普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等优势使其营运用车占比明显高于传统汽车。据统计,新能源汽车注册从事营运车辆(主要是网约车)占比超50%,传统燃油车从事营运车辆占比仅为7%左右,且呈逐年减少趋势。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和使用时间大幅增加,造成整体出险率高于传统燃油车一倍以上。

5、售后维修市场化程度低提升了案均赔付成本:新能源汽车销售迅猛增长,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品牌和类型众多,售后服务需求的增长与售后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凸显。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渠道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主要由主机厂掌握,服务标准化不足、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配件供应不足等问题,导致险企对事故维修方案、配件和工时缺乏议价权,直接提升了案均赔付成本

6、专业人才储备欠缺及专业能力有待加强财产保险行业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特征、电气化知识、损失认定和理赔风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和保险风控体系建设需求

7、产业数字壁垒制约保险风控技术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特征,保险风险模型有待重构,然而,模型的重构需依赖大量数据支撑。由于产业生态主体间的数据围墙,且大多新能源汽车尚未经历完整生命周期,保险公司缺乏数据制约了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和定价技术的发展完善。

四、围绕生态体系建设重构车险经营逻辑

1、认知新生态

新能源汽车作为数字化的移动智能空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应用,实现了车、路、网、云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助手,已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化属性,因此,财险公司要积极打破既有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定位新能源汽车风险特征、保险范畴和经营逻辑。

2、开辟新通道

围绕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加强行业协作,将新能源汽车保险作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将传统保险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依靠历史数据和“大数法则”经营逻辑,围绕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风险特性和使用特征,综合运用车险、质量延保、GAP、RVI等保险产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全周期、个性化的新能源汽车综合保险保障服务,丰富产品供给,开辟新能源汽车保险经营新通道。

3、重构新模式

一是构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动态定价模型。要摆脱目前财险公司简单依靠评分模型的低维风控模式,甚至对高风险客户简单打标签拒绝承保做法,依托车联网大数据的科技应用,细分风险场景,将新能源汽车动态风险定价因子和传统定价因子相融合,建立使用风险与保险保费相适配的智能动态定价模型;二是重点强化“防重于赔”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构建电池及整车风险评估和监测模型,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保中管理,更好服务消费者,将事故消灭在故障“萌芽”期;三是构建数智化理赔。推动多平台联动协作,实现数据整合,为消费者真正提供智能化、标准化、实时性的便捷理赔服务,同时建设大数据欺诈风险识别模型,对欺诈风险精准识别,有效提升欺诈风险处置效率。

4、建设新标准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标准化体系正在持续优化。整合产业,多方共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建设,形成规范、统一、完善的经营管理规范、故障管理规范、车辆维修规范及定价标准等。财险保险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在不断加强行业自身监管和规范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推动并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化建设进程中,促进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孕育着无限机会和可能。我们期待,通过行业监管、保险公司、车企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新能源车险能够破茧成蝶,成为财险界的一颗璀璨新星。让我们共同见证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成熟与繁荣,迎接一个更加绿色、智能、安全的出行未来